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在催化剂制备中的活性组分分散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5-10-11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Potassium AntimonylTartrate Hemihydrate,C₄H₄KO₇Sb・0.5H₂O,简称 PAT)作为一种含锑(Sb)的有机酸盐,凭借其分子结构中“锑氧基团(-SbO⁺)与酒石酸配体的协同作用”,在锑基催化剂(如用于烯烃环氧化、CO₂加氢、污染物降解的催化剂)制备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 可通过调控制备工艺,实现活性组分(Sb 物种,如 Sb₂O₃、Sb₂O₅或锑基合金)在载体表面的高分散性。活性组分的分散性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核心因素:高分散性可增加活性位点数量、减少活性组分团聚导致的“位点屏蔽”,同时提升催化剂的稳定性与原子利用率。
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之所以能高效调控 Sb 基活性组分的分散性,本质与其分子结构中“酒石酸配体的螯合作用”和“锑氧基团的可控解离特性”密切相关,这两大特性共同避免了 Sb 物种在制备过程中的团聚,为高分散活性位点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酒石酸配体的螯合作用:抑制 Sb 物种团聚
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分子中的酒石酸配体(-OOC-CH (OH)-CH (OH)-COO⁻)含两个羧基(-COO⁻)和两个羟基(-OH),可通过“双齿螯合”方式与 Sb3⁺(或 Sb⁵⁺)形成稳定的环状螯合物(如 Sb-O-C 键),这螯合作用在催化剂制备的“前驱体阶段”(即 PAT与载体混合后至焙烧前)发挥关键作用:
空间位阻效应:螯合物的环状结构具有较大空间位阻,可阻止相邻 Sb 物种通过范德华力或化学键聚集形成大颗粒;同时,酒石酸配体的碳链骨架可在 Sb 物种表面形成“分子屏障”,进一步减少 Sb-Sb 之间的直接接触,从源头抑制团聚;
电荷平衡与溶解性: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在水溶液中可解离为-SbO⁺与酒石酸根阴离子,酒石酸根与 Sb 物种的螯合可维持 Sb 在溶液中的电中性与高溶解性(尤其在中性或弱酸性体系中),避免 Sb 因水解生成不溶性氢氧化物(如 Sb (OH)₃)而团聚沉淀。例如,在以二氧化硅(SiO₂)为载体的浸渍法制备中,未添加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的 Sb (NO₃)₃前驱体易在 SiO₂表面水解团聚,形成粒径>50nm 的 Sb₂O₃颗粒;而以其为前驱体时,酒石酸螯合作用可使 Sb 物种以单分散态吸附于 SiO₂表面,焙烧后 Sb₂O₃粒径可控制在 5-10nm。
(二)锑氧基团的可控解离:实现活性组分精准负载
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分子中的锑氧基团(-SbO⁺)具有“可控解离”特性 —— 在催化剂制备的后续处理(如焙烧、还原)中,可通过调控温度、气氛等条件,使 Sb-O键逐步断裂,释放出高活性的 Sb 物种(如 Sb3⁺、Sb⁰),并精准负载于载体表面,避免因解离过快导致的 Sb 物种迁移团聚:
焙烧过程中的分步解离:在空气气氛下焙烧时,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先在 150-200℃发生脱水反应(失去结晶水),随后在 250-350℃发生酒石酸配体的氧化分解(生成 CO₂、H₂O),此时 Sb-O键逐步断裂,Sb 物种以 Sb₂O₃(或 Sb₂O₅,取决于焙烧温度)的形式均匀分散于载体表面;若直接使用 Sb 盐(如 SbCl₃)为前驱体,Sb3⁺易在高温下快速聚合,形成粒径>100nm 的块状 Sb₂O₃;
还原过程中的活性位点形成:对于需要金属 Sb(Sb⁰)或锑基合金(如 Sb-Pt、Sb-Cu)的催化剂,可在氢气(H₂)气氛下对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制备的前驱体进行还原。酒石酸配体的存在可延缓 Sb 物种的还原速率,使 Sb⁰原子缓慢析出并均匀附着于载体或金属合金表面,形成高分散的活性位点,例如,在制备 Sb-Pt/SiO₂催化剂时,它与 H₂PtCl₆共浸渍后,H₂还原过程中 Sb⁰可均匀分散于 PT颗粒表面(Sb/PT原子比≈1:5),形成 Sb-PT合金纳米颗粒(粒径 3-5nm);而以 SbCl₃为前驱体时,Sb⁰易在 PT颗粒表面团聚,形成粒径>20nm 的 Sb 块体。
二、基于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的催化剂制备工艺与分散性调控
不同制备工艺对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调控 Sb 基活性组分分散性的效果影响显著,目前研究较多的工艺包括浸渍法、溶胶-凝胶法与水热合成法,每种工艺通过不同的界面作用机制,实现活性组分的高分散负载。
(一)浸渍法:界面吸附与螯合协同调控分散性
浸渍法是很常用的催化剂制备工艺,适用于负载型 Sb 基催化剂(如 Sb₂O₃/SiO₂、Sb₂O₅/TiO₂),其核心是通过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与载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和“螯合作用”,将 Sb 物种均匀固定于载体表面:
载体表面的吸附机制:多数载体(如 SiO₂、Al₂O₃、TiO₂)表面含羟基(-OH),在水溶液中可解离为带负电的-O⁻;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解离出的-SbO⁺(带正电)可通过静电引力吸附于载体表面的-O⁻位点,形成稳定的“载体-O-SbO⁺”键,这种定向吸附可避免 Sb 物种在溶液中自由扩散导致的团聚;
工艺参数对分散性的影响:关键参数包括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的浓度、浸渍温度、pH 值。例如,在制备 Sb₂O₃/SiO₂催化剂时,当它的浓度为 0.1-0.5mol/L、浸渍温度为 25-40℃、pH 值为 4-6(酒石酸螯合作用很强的范围)时,Sb 物种在 SiO₂表面的分散度可达 90%以上(通过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表征);若pH值<3,酒石酸配体质子化,螯合作用减弱,Sb 物种易团聚;若pH值>8,PAT易分解为 Sb (OH)₄⁻,导致吸附量下降。
研究表明,以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为前驱体的浸渍法制备的 Sb₂O₅/TiO₂催化剂(用于光催化降解罗丹明 B),Sb₂O₅活性组分粒径为 4-6nm,分散度达 85%,其光催化效率是 SbCl₅为前驱体(粒径 20-30nm,分散度 30%)的3倍以上,核心原因即高分散性增加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
(二)溶胶-凝胶法:网络包裹作用固定活性组分
溶胶-凝胶法适用于制备“载体-活性组分”一体化的锑基催化剂(如 Sb 掺杂 SiO₂、Sb 掺杂TiO₂),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在溶胶形成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包裹”作用,将 Sb 物种均匀分散于载体的三维网络结构中,避免焙烧过程中的团聚:
溶胶形成过程中的分散机制:以制备 Sb 掺杂 SiO₂催化剂为例,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生成 SiO₂溶胶时,加入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水溶液,其中的酒石酸配体可与 SiO₂溶胶中的-Si-OH 基团发生缩合反应(形成-Si-O-C 键),使 Sb 物种通过螯合作用被固定于 SiO₂溶胶的网络结构中;随着溶胶向凝胶转化,Sb 物种被“包裹”于 SiO₂凝胶的微孔内,形成均匀的“Sb-SiO₂”复合凝胶;
焙烧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焙烧时,凝胶中的有机物(酒石酸配体、未水解的TEOS)分解,SiO₂形成多孔结构,而 Sb 物种因被 SiO₂网络限制,无法发生大规模迁移,最终以 Sb₂O₃或 Sb₂O₅的形式均匀分散于 SiO₂的孔道内(粒径 2-4nm),例如,用于 CO₂加氢制甲醇的 Sb 掺杂 SiO₂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后,Sb 物种的分散度可达 95%,且在反应过程中无明显团聚(连续反应 100h 后,活性组分粒径仍<5nm),而传统混合法制备的催化剂,反应 20h 后 Sb 物种即团聚至 20nm 以上,活性下降 50%。
(三)水热合成法:晶体生长调控实现原子级分散
水热合成法适用于制备高结晶度的锑基催化剂(如 Sb₂O₃纳米片、Sb 掺杂 ZnO纳米棒),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可通过调控晶体生长速率,实现 Sb 物种的原子级分散或纳米级定向生长:
水热过程中的晶体调控机制:水热条件下(120-200℃,自生压力),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的酒石酸配体可缓慢分解,释放出 Sb 物种的同时,其分解产物(如有机酸根)可吸附于 Sb 基晶体的特定晶面(如 Sb₂O₃的 (110) 晶面),抑制该晶面的生长速率,促使晶体向二维(纳米片)或一维(纳米棒)方向生长,且避免横向团聚;
典型应用案例:在制备 Sb 掺杂 ZnO纳米棒催化剂(用于光催化 CO₂还原)时,将酒石酸锑钾半水合物、硝酸锌、氢氧化钠按比例混合后进行水热反应(160℃,8h),酒石酸配体吸附于 ZnO纳米棒的侧面晶面,抑制横向生长,同时 Sb 物种通过 Zn-O-Sb 键均匀掺杂于 ZnO晶格中(Sb 掺杂量 0.5%-2%),实现原子级分散;表征结果显示,该催化剂的 Sb 分散度接近 100%,光催化 CO₂还原生成 CO的速率是未掺杂 ZnO的5倍,且稳定性显著提升(连续反应 50h 活性无衰减)。
本文来源于安徽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anhuia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