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大规模生产酒石酸的工艺流程设计
发表时间:2025-07-30工业上大规模生产酒石酸的工艺需兼顾原料成本、产物纯度及生产效率,目前主流采用生物发酵法(针对L-酒石酸)和化学合成法(针对DL-酒石酸),其中生物发酵法因产物纯度高、符合绿色生产理念,更适用于食品、医药级产品。以下以生物发酵法为例,详细阐述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
一、原料预处理
以葡萄糖或蔗糖为碳源(成本低且易获取),辅以玉米浆(提供氮源和维生素)、磷酸二氢钾(无机磷源)等组成发酵培养基。
原料粉碎:将固体葡萄糖粉碎至80-100目,确保溶解均匀;
培养基配制:按葡萄糖5%-8%、玉米浆2%-3%、磷酸二氢钾0.1%-0.2%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搅拌至完全溶解;
灭菌:采用连续灭菌法(121℃、30分钟),杀灭培养基中的杂菌,避免污染发酵体系。
二、种子培养与发酵
核心是利用高产L-酒石酸的菌株(如Gluconobacter oxydans突变株)进行代谢转化。
种子培养:
接种:将保存的菌种(斜面或冻干菌)接入种子培养基(成分与发酵培养基相似,碳源浓度略低至 3%-5%);
培养条件:30-32℃、摇床转速200-250rpm、通气量1:0.5(v/v・min),培养18-24小时,至菌液OD600 达到1.0-1.2(对数生长期),作为种子液。
发酵生产:
接种:将种子液按5%-10%的体积比接入发酵罐(50-500m3),发酵培养基总体积为罐容的70%-80%;
发酵参数控制:
温度:30℃±1℃(维持菌株代谢活性);
pH:通过自动流加20% NaOH溶液维持 pH6.0-6.5(避免酸性过强抑制菌体生长);
通气与搅拌:通气量1:1.0-1.5(v/v・min),搅拌转速150-200rpm(保证溶氧≥30%);
补料:发酵至24小时后,流加 50% 葡萄糖溶液,维持发酵液中碳源浓度≥3%,避免底物限制;
发酵周期:48-60小时,当酒石酸浓度达到80-100g/L 时终止发酵。
三、发酵液预处理
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含酒石酸、少量菌体、残留培养基及代谢副产物(如乳酸、琥珀酸),需先预处理去除杂质:
除菌过滤:采用板框过滤或陶瓷膜过滤(孔径0.2μm),去除菌体和细胞碎片,获得澄清滤液;
脱色脱盐:
脱色:将滤液泵入活性炭柱(活性炭用量为滤液体积的1%-2%),吸附色素和部分有机杂质,流速控制在1-2BV/h(床体积/小时);
脱盐: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如 732 型)去除金属离子(Na⁺、K⁺),再经阴离子交换树脂(如717型)吸附残留有机酸杂质,流出液 pH 控制在 3.0-3.5。
四、浓缩结晶与纯化
浓缩:将脱盐后的滤液送入三效蒸发器,在真空度 0.08-0.09 MPa、温度60-70℃下浓缩,至酒石酸浓度达到 150-180 g/L(避免高温导致酒石酸分解);
结晶:将浓缩液泵入结晶罐,降温速率控制在1-2℃/h,从60℃缓慢降至20-25℃,保温养晶12-16小时,使酒石酸结晶析出;
离心分离:用卧式螺旋离心机分离晶体与母液,母液可返回蒸发器重新浓缩,提高收率;
重结晶:若需医药级纯度(≥99.5%),将粗晶体用去离子水溶解(固液比 1:3),重复脱色、浓缩、结晶步骤1-2次,去除微量杂质。
五、干燥与包装
干燥:将结晶后的酒石酸晶体送入真空干燥箱,在60-70℃、真空度0.09MPa下干燥4-6小时,至水分含量≤0.5%;
筛分:通过振动筛(筛网孔径80-100目)筛选均匀颗粒;
包装:用食品级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外层套纸板桶,每桶25kg,储存于阴凉干燥处。
六、工艺特点与控制要点
绿色高效:生物发酵法以可再生原料为底物,避免化学合成的高温高压条件,降低能耗;
纯度控制:通过离子交换和重结晶,可使产品纯度达到99.5%以上,满足医药级标准;
收率提升:母液循环利用可使总收率从70%提升至85%以上;
质量监控:关键节点(如发酵终点、结晶前浓度)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酒石酸含量,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该流程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若需生产DL-酒石酸,可将化学合成法(马来酸酐氧化)的粗产物接入后续预处理、结晶工序,但其纯度和环保性略低于生物发酵法。
本文来源于安徽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anhuiaib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