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石酸锑钾半水化合物提高织物牢度的机理
发表时间:2025-04-21酒石酸锑钾半水化合物(K₂Sb₂(C₄H₂O₆)₂・0.5H₂O)提高织物染色牢度的核心机理基于其金属离子桥联作用和分子间作用力增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金属离子配位桥联
1. 锑离子(Sb3⁺)的配位中心作用
锑离子作为路易斯酸,具有空轨道,可同时与染料分子中的极性基团(如酸性染料的磺酸基 - SO₃H、媒染染料的羟基 - OH / 偶氮基 - N=N-)及纤维表面官能团(如纤维素的羟基 - OH、蛋白质纤维的羧基 - COOH / 氨基 - NH₂)形成配位键,形成 “染料 - Sb3⁺- 纤维” 三元络合物。
示例:在羊毛染色中,Sb3⁺与媒介染料的酚羟基及羊毛角蛋白的羧基配位,将染料 “锚定” 在纤维表面,防止洗涤时染料脱落。
2. 酒石酸根的协同效应
酒石酸根(C₄H₂O₆2⁻)作为配体,通过羟基和羧基与Sb3⁺形成稳定螯合物,同时其分子中的羟基可与纤维羟基形成氢键,进一步增强络合物与纤维的结合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强化
1. 静电吸附与电荷中和
在酸性染色浴中(pH 4–6),纤维表面带负电荷(如纤维素的电离羟基),而酒石酸锑钾解离出的 K⁺可中和纤维表面部分负电荷,减少纤维与阴离子染料间的静电排斥,促进染料吸附。
同时,Sb3⁺的正电荷与染料阴离子形成静电吸引,增加染料在纤维表面的吸附量。
2. 范德华力协同作用
染料分子通过锑离子桥联后,在纤维表面形成紧密排列的聚集体,分子间范德华力(如偶极 - 偶极作用)显著增强,使染料不易被水分子破坏脱离。
三、物理屏障与结构固定
1. 在纤维孔隙内的沉积作用
酒石酸锑钾溶液渗透到纤维内部孔隙后,随着染色过程中 pH 值或温度变化,Sb3⁺可能发生水解,生成水合氧化锑胶体颗粒(如 SbO (OH)),填充于纤维微纤间隙,形成物理屏障,阻碍染料分子扩散脱离。
2. 交联固化纤维结构
对于蛋白质纤维(如羊毛、丝绸),锑离子可与多肽链中的巯基(-SH)、氨基等基团发生交联反应,轻微固化纤维结构,降低纤维在湿态下的溶胀度,从而减少染料的溶出。
3. 关键影响因素
pH 值控制:酸性条件下(pH 4–6)锑离子以可溶性络合物形式存在,碱性条件易水解生成沉淀,需通过醋酸 / 柠檬酸调节浴液 pH。
温度与时间:低温(60–80℃)下即可形成稳定络合物,避免高温破坏纤维结构或导致锑离子水解失效。
用量优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纤维手感变硬,需根据染料类型调整酒石酸锑钾浓度(通常0.5–2g/L)。
酒石酸锑钾通过配位桥联、静电作用、物理填充三重机制,将染料分子牢固结合于纤维表面或内部,显著提升染色织物的耐洗、耐摩擦牢度,尤其适用于天然纤维的温和染色工艺。
本文来源于安徽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anhuiaibo.com/